曾月入6000万 如今裁员一半 风控公司如何熬寒冬?
导语:头部风控公司业务收缩,无单可接,并开始裁减业务部门。小的风控公司大面积倒闭,行业更是预测“90%的风控公司将被淘汰”。 2017年,整个金融科技领域开始爆发,而第三方风控公司也迎来了自己的黄金发展年。 某头部风控公司最高时期,月收入达到6000万。 如今,头部的风控公司业务开始收缩,无单可接,并开始裁减业务部门。 小的风控公司大面积倒闭,行业更是预测“90%的风控公司将被淘汰”。 作为金融科技附属产业链的风控公司,如何熬过行业寒冬? 01 危机来临 风控公司,可能最能感受到金融科技行业的脉搏。 而从今年年初开始,他们就已经感到阵阵寒意了。 某头部风控公司的市场负责人何夕发现,公司的业务量在骤减。 “好多大公司,原来在免费试用产品,现在也不签单,占完便宜就走了。”何夕称,最近几个月,已基本没有新增用户了。 “以前一个月月收入是6000万,而现在只能做到几百万。”何夕称。 他们以前采取的方式是“预充值”,比如一个公司充值200万,按照流量和使用量扣款。 现在这些公司几乎没有查询量,充值金额纹丝不动,它们开始拐弯抹角,要求退“充值款”。 而之前的很多签约用户直接“失联”,何夕猜测,这些公司都倒闭了。 无单可接,业务紧缩,这是头部大公司面临的现状。 “忙的时候恨不得住在公司。”某风控平台高管王明说,“可现在却闲到有时间出去度假。” 王明刚刚结束在国外的假期,回国之后的他,也没有之前那么忙碌了。 而一些风控公司,已开始了大裁员。 第一批被裁掉的,是销售人员。 “我们公司的几个黄金销售,一个月都不能开单。不能怪他们,市场环境实在不好。”何夕称,大家都在退款,谁还愿意充值? 何夕称,他们公司一百多人的销售团队,现在只剩下一半。 头部公司的变动远不止这些。 一些业务团队,要么调岗,要么裁员。 “服务现金贷、消费金融公司的团队,都调到了传统金融部,去服务城商行。”何夕称,这是公司业务的巨大调整。 不愿意调岗的人员,就只能主动离职。 无单可接、批量退款、裁员调岗,头部的风控公司都活得极为艰难。 底层风控公司的命运,则更为惨烈。 “有一家做风控的公司,有十几个人,过完年,公司就解散了。”风控从业者金铭称。 对于小公司来说,本身业务同质化就很严重,与大公司相比又没有什么竞争力,在市场收缩之后,它们的业务量几乎为零。 特别是贷后催收公司,受到的冲击最大。 现金贷监管之后,它们曾经有过短暂的业务暴涨,而如今,催回率越来越低,就算返佣提高到90%,催收员都再难催回。 催收公司养活自己都成了困难。 “大概80%的小风控公司都会倒闭。”何夕称,看今年的发展现状,这个数据可能会上涨到90%。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行业收紧之后,风控公司也开始陷入了“冰封期”。 02 兴于乱世 而两年前,风控公司迎来了前所未有的繁荣。 随着金融科技的爆发,市场催生了一大批的第三方风控公司。 它们给整个金融行业提供贷前贷中贷后的能力,输出风控技术,在去年现金贷的火热年代,这些公司活得颇为滋润。 “头部的风控公司,月利润都是千万级别。”何夕称。 百度金融和爱分析联手发布的《2018年中国大数据风控调研报告》显示,2017年,中国大数据风控市场规模达140亿人民币,比同期美国市场高出20亿元。 当年也涌现了一大批的头部公司,比如同盾科技、百融金服、冰鉴科技、猛犸反欺诈等各类风控公司。 据数据猿统计,截至2017年年底,同盾科技总融资额为8.788亿元人民币,百融金服总融资额为6.7亿元人民币。 而在当时,风控职业实在是高薪。 风控总监,大多月薪5万起,而CRO,常常年薪百万加股权。 当年业内盛传,为了挖Capital One的资深人士来当CRO,很多公司都愿意付出不少于400万的年薪和股权。 而催生这一波超级风控浪潮的,正是突然崛起的消费金融行业。 “人人都想做现金贷,但是没有人才和技术,他们就去找第三方公司合作。”何夕称,当时来找他们合作的,90%都是现金贷公司。 送上门的业务,接不接? 当然是开门接客。 大部分公司接受了大量的现金贷合作,为此甚至放弃了深耕很久的银行客户。 当自来水接通之后,谁还愿意去苦哈哈地挖井? 有些第三方风控公司做得风生水起,沉淀了大量的现金贷用户数据,甚至开始自己放贷。 当着裁判员,突然又下场干起了运动员。 何夕的公司,也启动了放贷业务。 “我是强力反对的。”何夕称,原因很简单,当你自己都有放贷业务了,哪个现金贷公司还愿意合作? 但CEO并不听何夕的劝告。 他反而说何夕目光短浅。CEO做了一些风险隔离,单独成立了一个贷款公司。 可是,这个世界上哪有不透风的墙?很快消息就传遍了行业。 深度捆绑了消费金融行业之后,风控公司面临的最直接的问题,就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去年年底,监管部门发布《关于规范整顿“现金贷”业务的通知》之后,大量现金贷公司倒闭或转型。 自己开始干放贷的风控公司,在这波现金贷倒闭潮中,亏得连底裤都不剩。 “我们刚做了几个月,还没有赚到钱,就直接将业务裁掉了。”何夕估计,公司的放贷业务还亏损了上千万。 人需要管理好自己的贪婪,否则,可能会被欲望所吞噬。 03 熬寒冬 冬天来了,万物沉眠。 大家都知道,金融科技进入了冬眠周期。 作为依附于金融行业的技术公司,风控公司也开始了艰难的过冬之旅。 何夕发现,虽然大部分公司都在倒闭、裁员,但依然有一小部分公司,活得颇为滋润。 很多头部平台,在早期并非将自己的业务系在“现金贷”这一条船上。 比如,一家平台的服务对象,就包括银行、保险、小微企业、航旅、社交、游戏、电商等多个行业。 其中一个行业退潮时,它们并不会失去所有的客户,盈利渠道没有完全关闭。 其实不止金融行业有风控需求,其他行业也有。 以电商平台为例。在电商做活动促销的时候,会有羊毛党或者黑客“刷客党”,用专业的机器人和软件来平台薅羊毛。 而很多风控平台会提供服务,通过数理建模来判断用户是否真人。 因此,如果金融进入下行周期,请去寻找新的风口。 永远不要把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 而这波倒闭潮的原因,除了行业收紧之外,还有一个行业内因,就是产品同质化太严重了。 “你选A公司,和选B公司,区别都不大。爬虫技术、黑名单,大家的产品大同小异,毫无特别。”某金融公司的商务负责人称,产品同质化会导致腐败滋生,大家不再看谁的产品好,而是看谁的回扣高。 很多从业者都下过这样的判断:90%的风控或者大数据公司,都会倒闭。 剩下的能存活的公司,都有什么特质? “独家,且能够实时更新的数据源。”何夕称,这可能是熬过寒冬的法宝。 而对这一点,多位CRO也表示认同。他们现在选取的合作伙伴,几乎都是有独家数据源的。 如果实在拿不到独家数据,还有剑走偏锋的一招:成为数据的桥梁。 很多公司都意识到,“数据孤岛”问题,可能严重制约了行业发展。 因此,很多公司试图用区块链或者数据共享的方式,来搭建数据生态。 而熬寒冬最笨的方法,可能还是“死磕”。 “以前,大家都不愿意去深耕行业和客户,也不愿意定制化,现在可以沉下心来了。”何夕称,最近他们又恢复了“传统银行部”,去专门服务银行客户。 而“联合建模”“定制化服务”这些路径,并不是走不通,只是很难有规模效应,盈利能力也不会很强。 很多风控精英,从第三方风控公司流出,进入了金融公司。 对于他们来说,需要蛰伏几年,再重新出来打拼天下。 行业可能要回归“干脏活、苦活、累活”的状态,艰难熬过这一轮寒冬。 熬寒冬时最好的状态,就是保存体力、享受孤独、学会隐忍。 目的就是,活着。 (应受访者的要求,文中部分人名为化名 ) (编辑:武汉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