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商发展呈现无界化、社交化、下沉化的新趋势
当前,网络交易领域还存在一些乱象。国家市场监管总局新闻发言人于军介绍,前三季度,共查处网络交易违法案件1.7万件,同比增长39.2%。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安全问题,比如网约顺风车、网络订餐等存在安全风险;质量问题,比如一些购物平台放纵假冒伪劣产品上架;垄断问题,比如一些互联网平台掌握了大量用户数据,行业垄断风险逐步显现;价格问题,比如虚假宣传、先提价再打折的欺诈行为时有发生;侵犯个人隐私问题,一些平台在客户不知情状况下采集客户信息,滥用甚至泄露信息。 “为解决网络交易存在的诸多问题,今年8月,《电子商务法》经全国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将于明年1月1日起施行,我国电子商务从此站上有法可依、有法必依的新起点。”荆林波说。 《电子商务法》是我国电商领域首部综合性法律,其出台对电子商务经营者特别是平台经营者在产品质量安全、消费者权益和个人信息保护等方面的责任予以明确,严惩各种损害消费者权益的违法行为。同时,也填补了一些法律空白,比如把微商、代购纳入监管。这都将给消费者营造更好的网络消费环境。 “目前,《电子商务法》的落实还需要进一步的司法解释。”北京外国语大学法学院教授、电子商务与网络犯罪研究中心主任王文华认为,“《电子商务法》一些规定多是原则性、概括性、指导性的,比较抽象。必要的处置措施将来在实施细则中还需要明晰。” 杭州国家电商产品质量监测处置中心主任陈兆波说,现在一键支付有了,一键购买也有了,以后还要有一键维权。《电子商务法》的落实,需要消费者参与。消费者不反映问题,就相当于受害人不起诉,监管者难以掌握情况,电商质量责任不可能落实。因此必须让监管者与消费者同时处于“在线”状态,用互联网思维,加上法治意识,来维护消费者权益。 延伸阅读 老字号也要网上卖 “大概是10年前,大家才开始普遍使用智能手机,真想不到10年间,衣食住行可以全靠手机搞定。”四川成都市锦江区居民张宇介绍了自己消费方式的变化: 过去买衣服,商场里就那么几个牌子,现在网购不仅有国际大牌,还有小众品牌,选择更多了;8年前看世界杯吃夜宵,朋友们还得找个环境适合的酒吧,今年看世界杯,直接叫外卖到家里,啤酒小龙虾胜过山珍海味;出游旅行也变得更方便,不用问路,直接打开电子地图,不怕酒店客满,还能预订当地特色民宿,也不担心丢钱包,到处都可以手机支付。 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特别是移动电子商务从无到有,不仅改变了“80后”张宇的消费方式,也改变了他的赚钱方式。 “父亲1988年就在成都开了一家烤鸭店,我开始接手生意的时候发现顾客群体严重断层,50岁以上的老顾客是餐厅主力,年轻食客青黄不接,餐厅活力不足。”张宇说,“2012年左右,我发现玩手机的年轻人越来越多,很多人选餐厅都先查大众点评,我就想着自己家的餐厅也得上网。” 张宇先上线团购,再开通外卖,逐渐吸引了更多年轻消费者。今年7月,他的张烤鸭青石桥店入选2018大众点评必吃榜,次月餐厅客流量创下30年来新高。 “这些年,无论是作为消费者还是经营者,我都切实感受到‘互联网+’给商业带来的巨大改变。”张宇说,“其实,不只是商业在改变,整个生活都因互联网而不同,我的父母也开始发微信、刷朋友圈,大多数人每天都离不开手机,电子商务已经是一种新生活方式。” “双11”见证中国网购变迁 2分5秒,成交额突破100亿元;15小时49分39秒超过去年“双11”全天交易额……到12日零点,2018天猫“双11”全球狂欢节的成交额在数据大屏定格:2135亿元,首次突破2000亿元大关,物流订单突破10亿。 同时,京东、苏宁、网易考拉、唯品会、拼多多等电商平台也分别晒出各家的“双11”成绩单:1小时18分,考拉突破2017年“双11”全天销售额;1—11日,京东全球好物节累计下单金额1598亿元…… 从2009年的一次促销活动,逐步演变为今天的购物狂欢。走过10年历程的“双11”,成为观察中国电商乃至互联网产业、消费变迁的一个典型样本。 “双11”走过10年,互联网重塑消费模式 “给儿子的平衡车、给媳妇的项链、帮朋友买的货运叉车,还有一些生活用品,加起来有1万多块钱。”这是山西省河津市审计局工作人员闫军刚今年的“双11”购物单。 “是10年前的70多倍。”10年前的11月11日,零点0分3秒,闫军刚用组装的台式机在淘宝上充了一笔话费,150元,实际支付144元——这是“双11”的第一笔交易。这一年,“双11”的成交额是5200万元。 如今,天猫“双11”的成交额已经以千亿元计算。 今年2135亿元的成交额里,也有着湖北郧西县下营村150多家网店的贡献。 今年“双11”,郧西县下营村老支书刘廷洲忙个不停。几年来,他领着村民在网上销售当地的特产松绿石,生意一天比一天红火。如今,他每天都要花不少时间泡在网上。而在2014年“入行”前,他对网购还很陌生。 一根网线、一段信号,千千万万的闫军刚和刘廷洲们就这样被联接在一起,促成了中国网购的飞跃式发展。 购物节晒数据已成为电商平台们的“习惯性操作”,消费者也有属于自己的各类习惯:“‘双11’当然要提前做足准备”,95后女生陆卿的高招是:提前看攻略、上比价网站、整点抢优惠券……她的男友则有着截然不同的看法,坚信“早买早拥有”,“不会等到‘双11’当天”。 这样的习惯和碰撞,10年前的人恐怕很难理解。 那时,智能手机尚未普及,翻盖、滑盖手机正流行。手机上网的主要用途是下载彩铃、浏览WAP新闻和看小说。网购行业还在成长中,在促销季涌进身边的商场,是更多人的习惯。 但变化,悄然而至。 2009年,3G网络技术正式投入商用。中国手机网民在这一年里增加了1.2亿,网购用户规模突破1亿。 (编辑:武汉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