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从0到1阶段,产品经理要重视这5个关键点
副标题[/!--empirenews.page--]
本文主要分成五个点来进行讨论,分别是:了解项目背景、明确解决哪些问题、确定目标用户、深入挖掘梳理功能点、筛选功能点。 一、了解项目背景有人会问,作为一名产品经理,为什么要了解项目背景?这应该是项目经理做的工作吧?其实这种想法是错误。 对于从0-1的产品,产品经理了解项目背景有几点好处: (1)更好地推动项目进程,推动从0-1的产品早日上线 只有了解了项目背景,才能在项目开展出现卡点以及问题后能够迅速反应,找到对应解决办法,从而快速稳定地推动产品上线。 (2)帮助明确0-1版本产品的产品定位及发展方向 了解了项目背景,知道了同类产品的定位以及行业的发展趋势,才能对当前产品有一个更加明确的认知,在选择制定产品方向时才能避免“踩坑”。 (3)满足相关业务方诉求 只有了解了项目背景,才能更好地理解业务方的核心要求及诉求,才能提供有针对性的产品方案,无法满足业务方诉求的产品也得不到公司内部上下的支持。 (4)更好地衡量评价产品价值 了解了项目背景及业务方的诉求后,在产品最终评估时,才能合理量化比较产品究竟是否有满足预期。而且,当了解了市场对于同类产品的判定标准后,才能更好地评估自身产品在市场上的价值。 那么通过哪几个方面去了解项目背景?这里主要将项目背景分拆成几个方面: 1. 市场与行业现状首先可以采用pest分析法对市场及行业进行宏观了解。(引用360百科“PEST分析是指宏观环境的分析,P是政治(politics),E是经济(economy),S是社会(society),T是技术(technology)) 通过pest分析法可以了解当前项目所处政治环境、经济环境、社会文化环境、技术环境。产品设计需要符合政府制定的相关政治法律法规,在一些风险项上也可通过设计尽量规避。经济环境会影响用户使用产品的情况以及产品后续是否有更多商业化可能,因此产品需要顺应当前社会的经济环境,符合市场发展规律及需求。社会文化环境跟人口环境和文化背景相关,可能会与产品的用户体验习惯以及相关用户群体有关,产品要结合当地文化特点,符合目标用户的使用习惯。 另外,需要了解相关产品在当前互联网环境中的情况。比如目前市场上是否已有类似竞品? 如果市场上已存在同类竞品,那么需要去了解竞品,并找到自身产品的差异点,才能在现有市场中脱颖而出。这一点可以了解下拼多多,在淘宝天猫京东等电商巨头在市场上占据优势的情况下,拼多多作为一个成立仅五年的公司,依靠拼团玩法,低价爆品策略,目标用户差异化等一系列方式,成功突出重围,目前已经跻身中国互联网电商平台前列。 如果市场上尚未有类似产品,则面临着更多市场/用户接受度的问题,一种新的形态产生势必要颠覆或者侵害现有市场的一些利益组成,产品前期要多去试水,尝试不同可能性并快速跟踪作出反应,及时调整产品。 2. 项目产生背景了解项目产生背景对于制定产品未来的发展定位有一定影响。一般来说,项目的产生有几种情况:1结合现有业务中用户遇到的问题及痛点,发起方想要通过开发新产品的方式来解决。2基于一些新的技术、资源、机遇,尝试利用发现并创造一种新的产品形态。 前者意味着要更多地去深入用户去挖掘问题,结合问题去探索产品的多种形态,并且能够解决业务中的实际问题。后者则意味着要以技术/资源为基础,去尝试拓展更多业务场景的可能性。 3. 相关利益者在这里我将相关利益者分成两种,一个是内部相关利益者,主要包括项目发起者、项目推动者、项目执行者、项目内部收益者。一个项目的好坏以及最终一个项目是否能够上线成功,离不开这几方的配合。 做一款从0-1的产品,更要了解清楚这几方的诉求及心理预期才能更好推动产品上线。另一种就是外部相关利益者,当一个新的产品产生,或许会损害现有既得利益者或者引入新的收益方,要了解市场中各方的利益关系,构建整个利益链条的矩阵,用有利于自身发展的方式切入市场,盲目投入产品,很可能因为利益因素造成产品/整个公司失败。 4. 项目目标当内部的相关利益者确定后,根据各方的诉求及领导的最终指示,要确定这个项目的最终目标,只有了解了项目目标,对应的产品设计才会有指向性。一般来说,产品的不断阶段对应着不同的目标,有长期目标,有短期目标,对于0-1阶段的产品,应该着眼于长期目标,以长期目标为发展方向,立足于短期目标,前期需要尽快在市场中扎稳脚跟。 对于从0-1的产品,如果不明确了解项目背景,之后的产品很可能出现与预期不相符,产品定位方向有问题等情况。 二、明确解决哪些问题在时间、资源等各方面都有限的情况下,由于产品不可能解决所有问题,因此需要界定0-1版本的产品边界,需要明确0-1版本需要解决哪些问题,提供有针对性的产品方案。 那么应该如何明确解决哪些问题呢? 首先我们需要弄清楚问题来源于”谁“,之后我们又是通过什么方式获得,最后当获得了一堆问题的时候,如何进行处理?所以,下面我会分成”定义对象“、”获得方法“、”筛选处理“三个环节进行介绍。 1. 定义对象要明确问题,首先应该定义好提出问题的“人”,问题来源于“谁”。这里我将对象来源主要分为两大类,“内部”与“外部”。 来源于“内部”的“对象”主要包括老板/领导、同事。 公司需要盈利才能持续运转。在0-1版本的产品中,需要优先参考老板/部门领导提出的意见及问题,往往他们提出的问题是围绕着公司的战略要求及发展定位,具有足够的重要性。 同事可能包括以下角色:运营、市场、销售、客服。运营、市场、销售、客服提出的问题往往与自身工作相关或通过工作机会了解外部用户提出的一些问题。 来源于“外部”的“对象”主要包括用户、外部合作伙伴。 用户可能是直接/间接使用同类竞品的人/公司相关业务对接的客户。我们所定义的用户也是基于项目背景与产品相关的外部客户。 出于公司的战略意图或者业务拓展资源,公司会与一些兄弟公司、异业单位有合作,针对于外部合作伙伴提出的产品问题也应该重视。 2. 获得方法(编辑:武汉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