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数据时代,我们要如何保护自己的隐私?
互联网时代,通过网络拉近了彼此之间的距离,但我们仍然能够和谐舒适相处,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彼此之间适度的隐私空间和了解程度,太近不自在,太远没感觉。一旦这种空间和了解的平衡被打破,被人知道得太清楚,就会发生很多预想不到的可怕社会问题。前些年网络出现的“人肉搜索”,不就是通过网友碎片的信息把一个人或一件事清清楚楚的复现,这时无论 “人肉”到谁,都会感觉毛骨悚然,每一个人都会想:“万一下一个是我呢?”这至少警醒了一些人,变成了网络威慑犯罪或不道德行为的一种手段。 在你每天都习以为常的生活中,如果你购物的商家、公司的老板、旅游的旅行社、住宿的酒店等等对你了如指掌,随时都掌握着你的隐私信息,你还会有舒适的感觉吗? 让我们先来听一个故事,这个故事发生在不久的将来,故事是这样的: 商家:叮铃铃!“***店欢迎您!请问您需要些什么?” 顾客:“你好,我想要……” 商家:“先生,请把您的***会员卡号码告诉我。” 顾客:“好的!123456。” 商家:“***先生您好,您住在长江街黄河路中华社区1号楼2单元301,您家的电话是25872587,您的公司电话是83848384,您的移动电话是59425878384。请问您现在用的这部手机码号是谁的呢?” 顾客:“……” 这个故事很长,截取这一小部分,我们就能够感觉到有些毛骨悚然,后背一阵阵的冷汗?如果真的活着这样的社会,我们还怎么有隐私可言,人间最后的遮羞布也被去掉,我们每一个人还怎么面对这个半梦半醒的世界呢? 故事里的情节并非危言耸听,虽然未来社会不至于商家揭秘顾客老底儿的事,但你觉得他们没有你的信息吗?想一想各大保险公司、中介机构、房屋售卖、婴儿用品、汽车店等企业为何能频繁打电话骚扰你,他们的信息到底从何而来?他们为啥对你了如指掌?要想揭秘这些,我们就从各类互联网公司如何获取你的隐私数据谈起。 目前,如果对你当前住所和联系方式最清楚的机构排名的话,我想会是这样:京东或淘宝>银行>公安局,现在连政府部门对流动人口的动态跟踪都不得不求助于电商企业,可以想象这类企业拿着我们的信息是多么隐私,如果不能做到妥善保管,世界会有多么可怕。 都说数据是互联网时代的“石油”,大部分互联网企业都在利用尽可能多的手段收集用户数据,与此同时也出现了一些企业,为了公司业务发展需要,以不道德的手段收集用户隐私信息,对其进行归纳主要有如下几种方式: 巧取豪夺型: 例如在线上线下一体化(O2O)的饭店吃饭,一进门口,就有服务员过来说:“先森,本店业务升级,请先关注微信后线上点餐!并以微信或支付宝支付,本店不提供服务员的点餐服务,谢谢”,饭店效率提高了、人力节省了,但你的身份、支付账户和用餐内容信息统统被商家准确记录了。 花言巧语型: 很多APP应用在你注册时都会来这手,“为了给您提供更好的服务,请输入您的邮箱…请输入您的电话…请输入您的身份证号码…请输入您的喜好…请输入您的身高和体重…”,身高和体重?难道这是要给我做健康体检吗? 悄无声息型: 很多应用程序——尤其是手机APP应用,都会以不同方式在收集你的个人隐私信息,如WIFI万能钥匙就收集你的无线密码,高德就收集你的导航轨迹,微信和钉钉则收集你的手机通讯录等等。这类企业通过收集到的数据,进行云端数据分析,为更多的数据应用提供数据源或以一定价格将二次数据卖给相关企业。 智能分析型: 很多应用程序,通过你的各种上网行为,包括搜索、点击、关注等信息的留痕,分析规律和关联,多纬度描绘你的画像,打着为你推荐更好的内容信息为名义,收集你的日常网络信息,为企业获利提供数据支撑。 上述这些企业的方式和行为,如果确保在一定范围内数据安全,社会尚能相安无事,但一旦用户隐私数据因为攻击等事件泄露,后果不堪设想。Facebook 在3月份和9月份发生的两次数据泄露事件影响了至少5000万个帐户,这是因为有黑客对Facebook系统进行了攻击,导致大量隐私被曝光。要知道,互联网社会的特点是信息公开为单向的,一旦信息被公开或披露而造成了社会影响,即使撤回也无济于事,因为信息已经被网络中的存储设备记录和扩散,在网络中“留痕”了。 难道因为这些风险,我们就不需要互联网或大数据企业收集我们信息了吗?不需要这些企业为我们提供精准的服务了吗?非也,社会在发展大数据隐私安全,时代在进步,我们不能做一个逃避现实的人,一个良好的互联网信息生态环境,需要我们每个人和国家一道做好隐私保护工作,让互联网或大数据企业只允许收集到用户的部分数据,达到“懂你,但不认识你”这一适度平衡的状态是最合理的。对于哪些数据可以收集、哪些数据不可以,国家要给出标准,而互联网和大数据企业需要在国家信息部门监管下进行信息获取,同时需要用户知情同意,尤其是信息获取后的使用上,用户一定要知道我的信息被收集后做了什么,这才是符合网络社会道德的做事方式。 互联网世界里,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至少在国家相关部门没有完善的隐私保护措施前,警觉起来自己保护好隐私,这是每个人都要面临事情,我们不能再选择冷漠,要勇敢的对一些不道德甚至违法的隐私收集行为说不,向网络监管部门投诉或拒绝使用都是我们可以选择的方式。希望每个人都能以一个小小的行动捍卫我们正当的网络权利,一同营造良好的网络社会生态! (编辑:武汉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