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城科普】大数据时代如何保护个人隐私安全?
你是否有过这样的经历
在某网站或APP上搜索了一个商品词后再去浏览其他软件时总会弹出和此前商品有关的信息或广告
你是否经常接到一些陌生电话他们知道你的名字甚至还知道你家有几口人…
你是否有过这样的经历 在某网站或APP上搜索了一个商品词后再去浏览其他软件时总会弹出和此前商品有关的信息或广告 你是否经常接到一些陌生电话他们知道你的名字甚至还知道你家有几口人…… 在大数据时代信息数据逐渐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然而在网络安全层面个人和企业又面临着私密信息泄露的隐患该如何做好隐私保护呢? 下面湖南工商大学计算机应用研究所负责人、博导蒋伟进教授将为大家支招! 蒋伟进介绍,在互联网和大数据技术发展的今天,上述现象并不奇怪,但值得重视。我们在享受着推荐算法、语音识别、图像识别、无人驾驶等智能技术带来的便利的同时,个人的信息却被迅速归集和处理。“从隐私保护的角度来说,隐私是针对单个用户的概念,公开群体用户的信息不算是隐私泄漏,但是如果能从数据中准确推测出个体的信息,那么就算是隐私泄漏。”蒋伟进说,对于个人用户来说,用户的联系信息、生物识别信息、金融资产信息、基因信息、性取向、行为偏好、行踪轨迹等,均属于隐私数据范畴。 针对个人应采取的保护措施, 蒋伟进给出多方面专业建议: 不要轻易在网上将自己的隐私信息泄露,诸如在微信上展示地理位置、照片等涉密信息;不要轻易在网站注册信息,即使注册也应采取最小化原则,注册时应注意网站是否有明确的隐私政策声明等信息。 在允许的情况下尽量采取一些匿名化的方式,比如快递的姓名可以采用昵称、地址选择公共地址、快递包装箱在处理的时候去掉个人信息等;谨慎允许APP拥有系统权限;检查登录的网站是否安全,看网页是否拥有https或关闭锁定。 不同平台的密码尽量不同大数据隐私安全,防止撞库带来的信息泄露,密码设置可以通过组合字母、数字和符号来创建安全性较高的密码。 在浏览微博、贴吧时不要轻易将身份证号码、个人喜好、所处位置等敏感信息泄露。谨慎点击电子邮件中的链接,点击链接前要确定发件人是否是官方。尤其需要注意的是,避免在公共的Wi-Fi网络上输入密码,更要小心在公共Wi-Fi输入像银行卡密码、信用卡密码等敏感信息。 来源| 科普长沙 编辑 | 彭姗妮 (编辑:武汉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