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IO与BIO的区别、NIO的运行原理和并发使用场景
伪代码如下:
这样做,能够充分的利用pipeline来提高I/O能力,同时获取异步处理能力。 3.多连接短连接的HttpClient 类似于竞对抓取的项目,往往需要建立无数的HTTP短连接,然后抓取,然后销毁,当需要单机抓取上千网站线程数又受制的时候,怎么保证性能呢? 何不尝试NIO,单线程进行连接、写、读操作?如果连接、读、写操作系统没有能力处理,简单的注册一个事件,等待下次循环就好了。 如何存储不同的请求/响应呢?由于http是无状态没有版本的协议,又没有办法使用队列,好像办法不多。比较笨的办法是对于不同的socket,直接存储socket的引用作为map的key。 4.常见的RPC框架,如Thrift,Dubbo 这种框架内部一般维护了请求的协议和请求号,可以维护一个以请求号为key,结果的result为future的map,结合NIO+长连接,获取非常不错的性能。 NIO高级主题 1.Proactor与Reactor 一般情况下,I/O 复用机制需要事件分发器(event dispatcher)。 事件分发器的作用,即将那些读写事件源分发给各读写事件的处理者,就像送快递的在楼下喊: 谁谁谁的快递到了, 快来拿吧!开发人员在开始的时候需要在分发器那里注册感兴趣的事件,并提供相应的处理者(event handler),或者是回调函数;事件分发器在适当的时候,会将请求的事件分发给这些handler或者回调函数。 涉及到事件分发器的两种模式称为:Reactor和Proactor。 Reactor模式是基于同步I/O的,而Proactor模式是和异步I/O相关的。在Reactor模式中,事件分发器等待某个事件或者可应用或个操作的状态发生(比如文件描述符可读写,或者是socket可读写),事件分发器就把这个事件传给事先注册的事件处理函数或者回调函数,由后者来做实际的读写操作。 而在Proactor模式中,事件处理者(或者代由事件分发器发起)直接发起一个异步读写操作(相当于请求),而实际的工作是由操作系统来完成的。发起时,需要提供的参数包括用于存放读到数据的缓存区、读的数据大小或用于存放外发数据的缓存区,以及这个请求完后的回调函数等信息。事件分发器得知了这个请求,它默默等待这个请求的完成,然后转发完成事件给相应的事件处理者或者回调。举例来说,在Windows上事件处理者投递了一个异步IO操作(称为overlapped技术),事件分发器等IO Complete事件完成。这种异步模式的典型实现是基于操作系统底层异步API的,所以我们可称之为“系统级别”的或者“真正意义上”的异步,因为具体的读写是由操作系统代劳的。 2.Buffer的选择 对于NIO来说,缓存的使用可以使用DirectByteBuffer和HeapByteBuffer。如果使用了DirectByteBuffer,一般来说可以减少一次系统空间到用户空间的拷贝。但Buffer创建和销毁的成本更高,更不宜维护,通常会用内存池来提高性能。 如果数据量比较小的中小应用情况下,可以考虑使用heapBuffer;反之可以用directBuffer。 NIO存在的问题 使用NIO != 高性能,当连接数<1000,并发程度不高或者局域网环境下NIO并没有显著的性能优势。 NIO并没有完全屏蔽平台差异,它仍然是基于各个操作系统的I/O系统实现的,差异仍然存在。使用NIO做网络编程构建事件驱动模型并不容易,陷阱重重。 推荐大家使用成熟的NIO框架:如Netty,MINA等,解决了很多NIO的陷阱,并屏蔽了操作系统的差异,有较好的性能和编程模型。 总结 最后总结一下到底NIO给我们带来了些什么:
【编辑推荐】
点赞 0 (编辑:武汉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