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别了,Google+
除此之外,许多频繁更新上线的新的功能,操作起来明显太过复杂,让本就眼花缭乱的 Google+ 看起来更加花哨。 比如正式上线后两个月,环聊团队推出了针对听障用户的功能“take the floor”,这个功能可以将参与视频群聊的手语翻译者锁定在画面中央。 听起来很让人暖心,但操作起来却颇为复杂:首先需要所有人将自己静音,然后手语翻译者按下一个组合键。如果需要更换为其他人做手语翻译,则需要重复同样的工作,并且每次操作时还必须等待几秒钟。 F回忆,负责环聊的技术负责人当时对这个功能很是骄傲,但当时他更多是感到费解。他不知道具体场景是什么,感觉更像是一种工程师的炫技。 “还没让普通用户弄清楚环聊的用法,他们却已经开始开发帮助残疾人用户的功能。”他回忆道。 (最初版本的 Google+ 用户界面) 03 断崖式下跌 Google 的光环效应很强大。 在上线之初,凭借 Google 本身积累的大量用户,Google+ 的注册用户数快速上升:上线3个月后,注册用户就已经达到4000万。 但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人发现,Google+ 的用户停留时长很低,根本没法和其他社交平台比较。2012年1月,数据调查公司 ComScore 的报告称,Google+当月的用户平均停留时长仅仅为3分钟,而 Facebook 的这一数据为7个半小时。 同年《纽约时报》的一篇文章将 Google+ 称为“鬼城”——看上去注册用户数颇为庞大,但是却没多少人是真正活跃在这个堆满了各种炫目功能的社交网站里。 这一称号从此一直伴随着 Google+。 为改变这一局面, Google 曾尝试利用自己已有的应用来“强行导流”: 2011年11月开始,YouTube 等 Google 系应用的登陆需要使用 Google+账号; 2013年11月开始,用户在YouTube进行评论也需要使用 Google+登陆。 与此同时,为了掩盖它的失败,Google也在调整这款产品的定位。冈多特拉在公开采访中,对Google+的描述,从“社交网络”,变成了“跨 Google 各产品的统一社交账号系统”。 Google 还曾强制要求内部员工注册 Google+。一名曾为 Google+ 产品提供技术保障的 Google 员工对硅星人说,公司的确曾要求大家注册使用 Google+,但她自己注册后并没有再怎么用过。。 最终,这种强制性的绑定不仅没能提升用户在 Google+ 上的停留时间,反而还引起了用户反感。2014年大批 YouTube 用户在平台上抨击评论需绑定 Google+的做法,2015年7月,YouTube 最终宣布停止这种绑定要求。 眼看这一切离冈多特拉最初的宏伟设想越来越远。2014年4月24日,他在 Google+上发帖,宣布自己从 Google 离职。 (编辑:武汉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