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买买买”的消费黑洞是如何打造的
数据银行在天猫新零售业务中起到核心作用,但在以微信为主阵地的社交零售派有“品牌资产私有化”的趋势论,现实问题也如此。品牌商为什么放心把自己用户的原始数据给天猫?这个问题我曾分别抛给过韩操与叶国晖,几乎得到同一答案——天猫不拿品牌商用户隐私数据,只进行消费标签化处理。 而按照韩操与叶国晖的分享,智慧商圈所做的事,本质上是给商场做差异化内容供给。其内容涵盖品牌快闪店、常态快闪、智能母婴室、智能派样、品牌集合场馆等。类似线下版的“聚划算”、“超级品牌日”,同时还会结合线上直播。但目标不在直接销售,而是通过品牌与消费者线下互动,将消费者转化成会员。 智慧门店的核心是希望解决消费者离店后的连接和服务,目的是增加老客复购。围绕四个元素:会员、体验、导购、运营。智慧门店基于LBS的互动导流,到店后用虚拟云货架、AR试妆镜、虚拟试衣屏等黑科技产品,强化线下购物科技感。这里的智能收银,是用硬件POSS机抓取用户交易数据,实现可视化会员管理。然而实践证明,这些人工智能产品在线下更多是营销噱头,实际提升的购买转化效果十分有限。 客户运营其实是天猫针对品牌商进行的全域整合营销方案服务。跨平台打通会员权益,构建一体化会员体系,这部分将是天猫新零售未来盈利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职能类似阿里妈妈当前在积极推进的“全域营销”。难点是如何将线上媒体资源打通,融合线下的商业化内容形态,产生粉丝购买的粘性。 目前来看,天猫新零售还达不到全品类通吃,主要集中在日化快消、服饰、美妆、母婴等品类。因为涉及线上与线下、技术与运营的跨品类运营,天猫内部需要高效协同才能推进,而他们的方式是在“大中台,,小前台”基础上用项目制推进。线下运营依赖人力投入,会限制了天猫新零售的复制扩张。于是一个新零售TP(代运营)生态相伴而生。品牌商与商场达成全域“自运营”,这是韩操对天猫新零售产生化学效应的预期效果。 线下持久战,新零售成败关键 经过一年多的摸索,天猫新零售平台的线下能力将在今年双11进行一场大检阅——天猫将在全国12个城市的100个核心商圈,400个城市的20万智慧门店,组织近50万超级导购迎战新零售。 你是否还记得马云与王健林六年前的那个1亿赌约?即2020年如果电商占中国零售市场的50%份额,就算马云赢。 尽管马云欣然应战,但“身体”早就出卖了自己——赌约开启的两年后,阿里曾极力想把淘品牌引入线下(银泰),与当时寄予厚望的喵街相呼应,渗透到其他商圈。不幸,该项目中途夭折,喵街负责人马学军而后也离职,加入云峰资本,喵街放弃了商圈O2O综合平台的战略,并入到银泰体系。 尽管喵街败了,但在那个节点尝试切入商圈,做线上线下融合的方向没错。比它早一年的万达飞凡同样黯淡收场。而比喵街更早的天虹、中粮大悦城这些传统商场自建信息化中台,也只能寄存于自有线下体系。“生活服务+零售消费”一手抓的路走不通。天猫新零售聚焦线下品牌零售时,做了果断取舍。 线下为何如此重要?在靖捷看来,“门店是帮助品牌获得新客、留住老客的最佳交互场所。” 在他看来,一个品牌的营销规划,就是在做资源配置。张勇曾对“新零售”做过清晰总结:新零售就是在大数据驱动下的人货场重构。 根据张勇的诠释,我理解了一张“新零售”逻辑图: 业界一直在提倡,“线上线下,同时、同款、同价”,但为什么大部分品牌商做不到?特别是家电,前不久我采访过的方太、九阳,无一例外都热衷于天猫、京东定制款。它们一方面是要避免产品同质化和渠道互搏,另一方面是避免线上、线下的利益博弈。 此僵局如何被新零售打破?从三个层面来理解:
到底是渠道为王,还是产品为王?这是传统零售思路争论不休的问题。 新零售是以用户为中心。比如,标准的商品、服务,在交付消费者时,能产生一种私人订制的体验,让顾客深刻记住商品品质与优质服务,而后成为忠实粉丝、产生复购。 品牌店主的苦恼是店员人力成本上升,而人效得不到提升,这背后很大因素是导购离职率普遍在30%以上(3—6个月)。而传统导购是销售终端,收入和销售佣金直接挂钩。新零售导购是要采用CPA模型,将导购作为顾问服务和发展会员的终端。钉钉以新零售导购工具的身份相应入局,即便用户数与打开率都比微信低,但隐私保护性、转化率高是阿里坚信做这件事的决心。
流量红利已经不在,而互联网严重缩短了用户喜新厌旧的周期。 单品爆款不再奏效,而序列产品迭代不能满足用户预期,将被市场淘汰。越往后,用户触点的体验竞争就越发重要,它附着情感表达、场景代入、服务体验。天猫试图以直播、短视频等方式,丰富品牌与消费者互动,同时带国货出海,比如走时装周,推联名款跨界营销。 网易严选、淘宝心选这类ODM模式的工厂电商,最终势能集中在“强制造、弱品牌”的供应链身上,他们会吸附在流量平台上。对品牌商而言,品质是底线,溢价是追求,供应链再强也是隐匿品牌身后的。品牌的创新能力尤为重要,但新品存活率不足5%。看到这个机会,天猫新品创新中心在“双边市场”发挥作用,左手消化消费者数据,右手输出给品牌商作为新品研发参考。 案例:OPPO手机全国首家新零售体验店
传统零售模式下的商场和门店的营业时间、当日客流都受限,线下消费场景改造就直接影响到单店业绩,而“场”的升级有两个方向: 1)硬件 比如门店SI升级(装潢、照明、空间格局等)、增加LED屏(云货架、游戏、抽奖)、智能收银系统等,吸引用户到店,衬托商品内在价值。 2)软件 (编辑:武汉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